全国人大代表张:利用金融技术打破“新基础设施”下的坚冰
浏览:47 时间:2025-3-14

在今年的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,提到了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困难,强调要大幅度提高中小企业的贷款能力,努力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渡过难关。如何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、融资贵的问题也成为今年两会的热门话题之一。CPPCC委员和NPC代表提出了建议和意见。

针对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,全国人大代表、苏宁控股集团董事长张建议,要同时采取多种措施,提高小微企业融资的准确性、速度和便利性,特别是要建立一个全面的、互联互通的地方小微企业政策执行和信息整合集成系统,这与加快疫情后经济复苏、恢复企业生产的主题相吻合,也为“新基础设施”做出了新的诠释。

毫无疑问,小微企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,在我国经济和社会中具有特殊而重要的地位,在增加就业、活跃市场、改善民生、促进经济结构优化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。然而,小微企业融资的冰山始终存在。

日前,全国工商联发布的《2019-2020小微融资状况报告》显示,80%以上的小微运营商认为贷款比三年前更容易、更方便,普惠金融正在成为现实。信息技术和数字金融打破了传统金融环境下的“28定律”,小微运营商的贷款变得更加便捷。然而,报告也指出,小微企业在获得传统银行贷款方面存在贷款难、速度慢、成本高的问题。

在张看来,小微企业“融资难”的关键是缺乏信息和信用;小微企业融资成本高,其根源在于供需失衡,且大多是融资困难造成的。从金融机构的角度来看,融资难、融资贵的主要原因是小微企业缺乏统一完整的信息平台、小微企业金融体系不完善、债务结构复杂等问题,导致信息不对称严重,影响了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。同时,小微企业信贷需求小、频率高、生命周期短、治理结构不完善等特点导致信贷成本高、风险高。

目前,我国小微企业信息化发展水平普遍较低。据统计,我国小微企业占企业总数的97.3%,实现信息化建设的不到10%。信息化基础薄弱、信息化水平低且参差不齐、资金短缺和管理不规范已成为制约小微企业信息化发展的主要瓶颈。而大多数信息化项目仅仅停留在信息化的表面,缺乏对企业生产、经营和发展的全方位管理和原始数据的收集,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化。

“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、融资贵的关键是解决信贷领域的信息不对称问题。”在两会提案中,张提出,为使金融机构肯贷敢贷,地方政府应率先整合本地区政策机构力量和各方数据,建立一个全面互联的地方小微企业政策执行和信息整合集成系统,为金融机构创新小微金融业务模式提供数据支持。

张对说

随着5G、人工智能、大数据、云计算、物联网、区块链等新技术的不断迭代,“新基础设施”正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全面战略转型的新支点和新引擎。作为国民经济中最活跃的“细胞”,大量的小微企业将何去何从?从近期发布的相关政策来看,通过“新基础设施”全面提升传统产业和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。3月19日,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《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方案》号公告,要求中小企业聚集数字服务提供商,培育满足中小企业需求的数字平台、产品和整体解决方案,通过数字化、智能化和网络赋权帮助中小企业恢复工作和生产。

张指出,要顺应“新基础设施”的发展趋势,加大金融技术的运用,进一步开放各部门的“信息孤岛”,为金融机构更好地识别和管理企业贷款风险提供更好的信息。特别是要推动移动互联网、大数据、云计算、物联网、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在小微企业融资中的应用,提高小微企业融资相关数据的获取、分析和应用能力,有效控制风险,不断提高小微企业融资的可用性、便利性和满意度,确保小微企业健康发展,创造价值,这对我国经济社会的整体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。